|
了解更多兴汉知识,结交更多兴汉同袍……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崇祯末年,明廷岌岌可危,其时有太子监国、迁都南京之议。审时度势,南迁本是可用之策,却被末代君臣付诸阙如,致使明王朝欲苟延残喘而不能。反思这段历史,令人为之扼腕。
崇祯急欲南迁
南迁之事率先由崇祯提出,缘由清军再次入塞。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由墙子岭(今密云北)分道入塞,数月间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海州(今连云港)、赣榆、沭阳、丰沛等地,沿途大肆掳掠,所至残破。于次年四月北归时,计掠府州县八十八,俘口三十六万九千余众,牛马五十余万头,获金万二千二百余两,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余两,珍宝缎匹八万余。清军北归时,其声势震动京师,仓促中崇祯召周延儒督师御敌。行前,“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①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故暂作罢。
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改元大顺,遣兵东渡入晋,志在灭明。形势危急,明廷再起南迁之议。此时右庶子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②《平寇志》卷八载:“正月壬辰(初三),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见,……屏左右,趋近御案前,……言:‘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帝四顾无人,曰:‘朕有此志久矣。’问中途接济,曰:‘不如四路设兵,……皇上可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日抵淮上。’……夜初漏,又召明睿进内,近御案前,问:‘急欲行之,谁可接应?途中用何等官领兵措饷?驻扎何地?’明睿奏曰:‘济宁、淮安,俱系要地,不可不设官,……皇后虽间道微行,两处扼要,务要预防。’又问何等官衔,明睿奏须户兵二部堂上官。……漏下二鼓,明睿始出宫。”夤夜禁中召对,有明一代尚无前例,此正说明崇祯急欲南迁。大顺军主力进入山西之际,明廷对南迁事宜亦在加紧筹划并作详密布置,如命科臣左懋第往南京沿途察看水陆士兵舟马之数;又密旨命天津巡抚冯元颺秘密准备漕舟三百停泊直沽口待命,一俟河漕解冻即启程南下。又以张缙彦为兵部尚书,袁继咸代吕大器为九江总督。等等。
二月初一日,大顺传檄到达御前,檄文有“将于三月十五日到达京师”之语,君臣上下甚为恐慌。二月间,大顺军刘芳亮部既定卫辉等豫北三府,已出河北,二月廿六日取真定。此即《烈皇小识》卷四所云京师“时传闻闯贼已南下”之所指。《明史·李邦华传》载,李自成主力部队抵山西时,“邦华密疏,请帝固守,而太子监国南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而行,将行其议。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迁便。”而给事中光时亨等多数大臣持反对态度,《明史稿》记光时亨驳议时有如下情景:“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诸臣嘿然。帝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遂拂袖入。”可见崇祯对光时亨等阻挠南迁诸臣十分不满。二月二十三日,崇祯召群臣议战守之策,李邦华、项煜、范景文等再请南迁,这时,已是罢而不议了;二月廿八日,李邦华、项煜、范景文等又请南迁,崇祯怒曰:“国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决,无复多言。”南迁问题遂作罢。三月初四日,“驸马巩永固面奏:‘贼势猖獗,官兵畏贼如虎,祈简才望大臣,重守都城,圣驾南行,征兵亲讨。臣号召京畿义勇,可得十万众,扈从启行。’上意不决,诸臣皆言其诞妄。”③至此,崇祯坐失了南迁的最后机会。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忽又发南迁奇想:“上密召巩永固曰:‘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无及矣!暇时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④情急之中,崇祯易服混杂于内阉中欲出京城竟不得出。不得不复回内苑缢死万岁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