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181 点
铜钱6507 文
纹银-6 两
汉元0 元
贡献-14 点
功勋0 点
兴汉年份启蒙时期
爵位罗国公
注册时间2010-9-23
会元 Lv.08
 
- UID
- 3037
- 帖子
- 165
- 爵位
- 罗国公
- 注册时间
- 2010-9-23
|
了解更多兴汉知识,结交更多兴汉同袍……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原作者:反寄先锋
1. 前言
狭隘变态、血腥嗜杀、昏庸残暴、大兴冤狱、屠戮功臣、目不识丁、嫉妒文人……这是长期以来贴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的诸多标签。在不少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描述中,朱元璋都是忘恩负义、刻薄寡恩、草菅人命的暴君形象。建立明王朝、带领华夏人民推翻了蒙元的统治的领袖,就是这样一个厚颜无耻、不学无术的货色,明初的华夏人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昏庸暴虐的专制皇帝的统治之下,没有任何的个人尊严。取代蒙元的居然是这样的暴君,那是不是还不如不推翻蒙元呢?蒙元长期执行的一系列民族压迫制度算不了什么,蒙元统治期间的文明倒退算不了什么,蒙元末期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同样算不了什么,朱元璋的凶恶残暴才是应该永载史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谈一谈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明确三个原则。第一,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朱元璋的时代是14世纪,不是21世纪,不能用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准要求一个古代帝王。在那个时代,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教廷的火刑柱还在不停地烧人。评价朱元璋及其执政成就,纵向上应和中国历代帝王比,横向上应和同时期的欧洲、中东比。如果你非要强调什么朱元璋是专制帝王,没搞民主选举;朱元璋断案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程序正义,那我们就没有任何交流的必要了。第二,评价一位政治人物,尤其是评价其执政成败,应该主要看他当政期间的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总体情况,应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客观评价,不能用绝对的、理想的标准去评价。第三,不能过于纠结历史。例如,现在的蒙古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不能因为几百年前蒙元政权的野蛮统治和民族压迫而影响今天的民族团结。但是,要尊重历史,不能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而隐瞒、篡改历史。例如,当年的蒙元政权并不能代表中华正统,连蒙元统治者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蒙元灭宋当然是外敌入侵,而抵御蒙元侵略的文天祥、李庭芝、孟珙当然是民族英雄;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推翻蒙元在中原的统治,这当然是民族解放,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当然也是民族英雄。否则,如果几百年后大和民族也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难道当年的抗日战争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内战了,难道当年的抗日将士就不算是民族英雄了?
当然,这三个原则应该是讨论历史的基本原则,本没有必要如此强调。但是,为了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议,我还是浪费时间强调了一番。如果你不认可这三个原则,后面的内容就没必要看了。
2. 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的执政成就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甚至满清的康乾盛世(事实上,所谓的“康乾盛世”,正是中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期间,这个“盛世”名不副实),没有提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而事实上,与那几个著名的治世相比,洪武之治毫不逊色。
朱元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历经南宋末年的战乱、蒙元的落后统治、蒙元末年的战乱,华夏大地千里赤地、民生凋敝。例如,龙凤三年(1357年),昔日繁华的扬州竟仅余十八户人家;洪武元年(1369年),明军北伐至河北时,当地的景象是“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全国各地“积骸成丘”、“城邑空虚,人骨山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之类触目惊心的惨象并不鲜见。各地官府纷纷报告“累年租税不入”、“租税无所从出”,经济处于破产的境地。而且,被驱逐到草原的蒙元势力不甘心失败,试图反攻中原。如此局势,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并不过分。
在这种局势下,朱元璋披肝沥胆、励精图治,以非凡的才能、超人的魄力、强力的手腕,推行了一系列复兴华夏、改善民生、恢复生产的举措。他废除了蒙元的“四等人制度”等一系列民族压迫制度,广大汉族平民摆脱了“一等蒙古二等官,三等色目四等汉”的卑贱地位;他减少赋税,减轻民间的负担;他严惩贪腐,打击豪强,是史上对贪官和恶霸打击最彻底的帝王(这也为他留下了骂名);他组织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他大兴教育,广立社学……
朱元璋交出了一份怎么样的执政成绩表呢?在他的努力治理下,明朝人口增长、农业恢复、经济繁荣、洪武十四年,赋役黄册编成,是岁记天下共有户10654362,口59873305,在籍人口数量超过了蒙元统治期间的顶峰58834711人。而此时,明朝建国还不到十五年!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达800万顷,比北宋巅峰时期的500万顷还多出300万顷,人口达到6600万,比蒙元统治期间的顶峰近5900万还多出了700万。当然宋、元时期地方瞒报土地和人口的情况相对比较严重,朱元璋清查土地和人口相对更为彻底,实际的超过的数量也许要少一些。但是,至少可以说明:短短二十六年,朱元璋治理下的华夏大地,就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中恢复过来,达到甚至超过了前朝的鼎盛时期。
在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朱元璋还组织了几次针对北元的军事行动。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一共组织了八次北伐。除了在洪武五年(1372年)的第二次北伐,交战双方平分秋色之外,其余七次明军都大获全胜。在朱元璋的不断打击下,蒙元残余势力受到重创,完全丧失了全面反攻中原的能力。文景之治期间,西汉政府面对匈奴尚只能被动防守外加上贡求和,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完成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而洪武之治期间,明朝经济恢复发展和对外自卫还击两不误,这非常了不起!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宏伟的军事行动、工程建设和文化事业,例如:亲率大军五次北伐、几次对安南用兵、营建北京城、修建武当山建筑群、重新疏通大运河、组织编撰《永乐大典》……这些行动都泽被后世、意义深远,当永载史册。但是,这些行动每一项都耗资巨大,同时进行消耗的财富和资源更是天文数字,其它任何一个朝代要同时做这么多大事,国力一定会几乎耗尽。然而,朱棣把这些大事全办成了,而民生几乎没受太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固然重要(郑和下西洋并不像某些史书指责的那样劳民伤财、空耗国力,而是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收益),但朱元璋在位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更是不容忽略。
总之,朱元璋在位期间经济恢复、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是当之无愧的治世、盛世。创造这样治世、盛世的帝王,居然是个变态的暴君,这可能吗?
3. 关于“屠杀功臣”
残暴嗜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不少史书中和影视作品的形象,其依据就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疯狂屠杀功臣。更有危言耸听的说法是,朱元璋杀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
固然,朱元璋时代,确实有一些功臣被杀,这是事实。但是,关于这个事实,我们要明确三个问题。
首先,朱元璋是不是杀害了大多数开国功臣?
事实上,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是得以善终的。例如,在明初册封的七位公爵中,只有李善长因卷入胡惟庸谋反案、冯胜卷入蓝玉谋反案而被杀,其余五位(徐达、汤和、李文忠、邓愈、常遇春之子常茂)均得善终。一些野史所传,徐达身患背疽,最忌鹅肉,而朱元璋故意赐蒸鹅,害死徐达。这类传言完全经不得推敲,没有任何可信度。首先,无论是传统医学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都没有得背疽吃鹅肉就会死的说法,也没有相关的临床案例。而且,徐达是在北京去世的,而当时朱元璋在南京,他会用这种方式杀徐达?
然后,朱元璋是不是残忍嗜杀之人?
在元末各方势力的领袖中,朱元璋是最强调不得杀降,不得滥杀平民的一位。满清时期编撰的《明史》,对朱元璋有不少矮化和丑化,但是其本纪与列传中的诸多记载也能反映朱元璋这一派势力相对更注意不伤害平民。有一个事实也可以旁证这一点:元末各地饱受战乱摧残,朱元璋活动的南方恰恰是受破坏最小的,人口、经济的损失受战火影响最小;元军活动的北方则是赤地千里,大量平民被屠杀,经济破坏极大。朱元璋称帝后,也极其关注民生,重视减少平民百姓的负担。由此可见,朱元璋并非残忍嗜杀之人。
另外,被杀的功臣是否全都清白无辜?
这里先看两段史料。第一段:“二十五年,(傅)有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武将傅有德请求朱元璋赏赐其田地,朱元璋大怒。
如果熟悉历史,了解帝王驭下之道,也许感觉有点“毁三观”。武将功臣主动请求赏赐田地,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不悦”,反而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其贪恋财产,没有更大野心,不会对皇帝的权力、威望与地位产生威胁。名将王翦领举国之兵出征时,就请求秦始皇多赏赐其美田宅园池,以示其绝无丝毫不臣之心。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当然,“杯酒释兵权”的那些田地财产从何而来,给百姓增加了多少负担?历年是鲜有人关心的。而这样的“表忠”行为,在朱元璋看来,那简直是自寻死路。
再看第二段史料:“(汤)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汤和是明朝重要的开国功臣,威望很高。如果皇帝只想着如何防范猜忌其他人夺权篡位,汤和把赏赐“分遗乡曲”之举,还有“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这些不都是笼络收买人心,说明其志不小的证据么?应猜忌、打压,甚至找机会除掉才对。而朱元璋对其非常尊敬,优待有加。大肆渲染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明史》也不能不承认:“(汤)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到了朱元璋这里,功臣不贪图享受,能把皇帝赏赐的财富分给乡人百姓,能平易近人,能不依仗权势欺凌普通百姓,这才能让他满意高兴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朱元璋出身寒苦,早年命运悲惨,丧失父母、兄弟,当过乞丐、和尚。他历经磨难,饱受艰辛,肯定也目睹过底层百姓在蒙元暴政统治下、在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压迫下的苦难。难能可贵的是,他称帝后并没有忘本。对于功臣、官员违法乱纪、欺压百姓之举,在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帝王中,他的容忍程度最低。明初时期,百废待兴,再加之朱元璋注重减轻平民负担,税率很低,国家财政收入有限,给官员们定的俸禄水平自然远低于宋朝,不少官员们并不甘心拿着这点俸禄干活。更重要的是,官员们的权力具有很大的寻租空间,贪腐之风出现。以其它朝代的标准看,有些贪腐行为算不了什么大事,皇帝不可能小题大做。但是,朱元璋对此毫不容忍、严加打击,这必然引发大批官僚的不满甚至痛恨。
功臣的地位比普通官员更高,权力寻租、违反乱纪的机会也比普通官员更多。朱元璋治官不避勋贵,使得一些功臣感到不满和恐惧。他们这种不满、恐惧甚至痛恨,自然和官僚集团一拍即合,做出谋逆之举。朱元璋对此则毫不妥协,痛下杀手。胡惟庸、蓝玉为何被杀,而且胡惟庸、蓝玉两案为何株连甚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两人居功自傲、骄纵放肆,屡有目无法纪、欺压良善之举。换了其他皇帝,也许就算了。朱元璋对其非常不满,多次严斥;而朱元璋对他们的不满,让他们感到痛恨和恐惧,反过来刺激了他们造反的欲望。而且,他们的谋反也得到了大批官员或明或暗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胡惟庸和蓝玉的谋反行动,不仅是个人的阴谋,更是整个贪腐集团的集体叛乱。引用一段评论吧:“须知支撑皇帝的权力基础就是这些官僚阶层,权贵阶层,触犯了这个阶层的利益,就等于自己抽掉了自己统治的根基,没有哪一个皇帝会傻到这个地步。但惟独朱元璋是个异数,他敢于得罪全天下的官吏和权贵,强悍到这个地步,确实是绝无仅有的。要说在这样的统治下,那些功臣权贵官僚不想造反,才是见鬼了,换了我是那些权贵官僚,我也铁定造反。”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一些功臣的矛盾激化,导致那些功臣谋图造反而被处死,其根本在于朱元璋勤政爱民,不允许功臣权贵依仗功劳势力欺凌侵害百姓,不允许出现一大批法律无法制约,普通官员无法抗衡的特权阶层的出现。这也可以解释朱元璋对待官员为何如此严厉。朱元璋那样做,不是因为像某些史书污蔑的那样的心胸狭隘、凶狠残暴,肯定主要不是为了维护皇权,维护自己的私利。他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步地走上皇位,中途历经各类的艰难险阻和考验,他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对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稳妥,不可能不知道得罪整个官僚集团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但是,他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对于朱元璋时代的官场风气,网上有几段话说得很到位,这里就直接引用了:
朱元璋时代对当官的人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时代(而在历史的大部分其他时候,总是当官相对更舒服一些,百姓受到的恐怖更多一些),如果实心办事,刚正不屈,多半还能有活路;如果耍滑头,卑躬屈膝,靠奉承迎合,那就百分之百不得善终了。
在朱元璋统治下,真正想读书应举,想当官的人,不会是那些钻营投机,想发财享受的人,而是那些真正有自己理想有自己信念,想为国家百姓做事情的人。对前者说,还是宁愿当商人,甚至当普通农民相对风险更小一些,更划算一些,想要依靠奉承迎合来取悦朱元璋难度实在太大了,而且好处半点没有,朱元璋既不会赏赐你大量财富让你挥霍享受,也不可能给你更大权力来飞扬跋扈,当官的成本高的可怕,利润一分都无,傻瓜才会去当官。只有后者,只有那些明知道有危险,明知道要受痛苦,仍然不动摇不妥协的人,才愿意在朱元璋统治下读书应举做官。因为他们知道,就算随时有杀头的危险,但朱元璋也确实会提供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且他们这种类型的人也才能真正扬眉吐气,不会因为极端的清廉正直,严守原则,而被世人当成怪物来看待,不会因恪受信念,饱受非议和嘲笑。
而事实上呈现的结果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统治的时代以任何标准来衡量都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中外历史上,社会风气最为淳朴方正,官员最为清正廉洁的时代。朱元璋时代说是查出许多贪污腐败的案件,但实际上按照后代的标准来看,许多事情都是后世司空见惯,被当成天经地义,根本不会被当成一回事,根本就不会被当成腐败贪污,或者坏法渎职。
当然,不能否认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有些过火,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果,也不能否认朱元璋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他的手段在现代不宜全盘照搬。但是,更不能否认的是:朱元璋的铁腕打造了一直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洪武时代的官员,其廉洁程度不仅远超历朝历代,也超过了现代某些所谓的民主国家。短短二三十年时间,朱元璋治下的华夏就从废墟中恢复过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重新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与官员队伍的廉洁高效是分不开的。
传统的史书过于聚焦朱元璋对官员、功臣的严厉,把爱护平民的朱元璋说成凶残变态的暴君。某些帝王一面对甘为奴才的官员宽容有加,一面滥杀无辜平民、制造迁海之类的惨案造成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平民惨死、大兴文字狱破坏文明,却受到某些史书的吹捧,甚至被说成是是圣君、仁君。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到了何等地步!
4. 关于朱元璋的文才
先欣赏几首诗:
咏雪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征陈过潇湘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漂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里,势压东南北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这几首诗语言生动、辞句严整、气势磅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即使与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名家的作品相比,这些诗作也毫不逊色。另外,这些诗只是作者的诸多诗作的极小一部分而已。这位作者现存于世的诗作有两百多首,其中多数都堪称经典之作,足以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诗的作者没有文化、不学无术,你信吗?
其字流畅厚实,笔力刚劲,章法虽然简单,但不囿陈规,不输书法大家的作品。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个作者是文盲、没有文化,你信吗?
而以上诗作、墨迹的作者,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固然,朱元璋出身寒苦,父母和兄弟早亡,他早年颠沛流离,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二十多岁加入红巾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元起义的洪流当中,固然没有条件系统地读过多少书。但是,如果就此断定他没有文化,那就太过武断。
朱元璋起兵之后,虽然军务繁忙,但兵没放松读书,时常手不释卷。称帝后,更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废寝忘食地学习,又与宋濂、刘基(即刘伯温)等学问大师交流切磋,再加之他天生睿智,在学问上进步很大。其自学成才的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了寻常儒生。
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刘伯温在他汇编的《皇帝御制文集后续》中这样感慨:朱元璋读书时“聚精会神、凝思至道”,写作时“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当然,这其中有臣子对君王的溢美之辞,但朱元璋的天赋之高、读书之刻苦、理解能力之强,确实是让他们这些文臣“可望而不可及者矣”。
由此可见,在文才、文化水平上污蔑朱元璋,是何等荒唐可笑!
5. 结语
我喜欢历史,但是平时工作实在太过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关历史的讨论当中。关于长期以来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污蔑和丑化,我非常反感,但一直没有专门拿出大把时间撰文驳斥,因为当时觉得:朱元璋毕竟只是位历史人物,他的时代,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替古人担忧,既太费神又无必要。但是,这种丑化,远不止是对朱元璋个人的丑化,更是对中国历史、甚至中华文明的丑化!如果任由历史被歪曲,英雄被丑化,人们读历史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认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领袖居然是个暴君,可见中国历史多么黑暗,中华文明多么落后,中国人是多么的愚昧。因而,我们有必要拨开迷雾、澄清谣诼、洗尽污秽,还原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位勤政爱民的伟大政治家!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苦,早年屡遭不幸,也目睹了底层民众尤其是汉族底层民众在蒙元的残酷统治和底层官吏的贪污暴虐下的悲惨生活,后来参加义军,以其非凡的才能、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宽广的胸怀,在乱世中崛起,最终打败强敌、开国称帝,并驱除胡虏、统一中国。在位三十年,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强力反腐,使饱受摧残的华夏大地迅速重焕生机,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他建立的帝国,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辉煌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样一位伟人,值得我们华夏儿女永远铭记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