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更多兴汉知识,结交更多兴汉同袍……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原文发布于知乎,作者:林中貓
汉服运动已经出现三个事实,足以证明汉服运动不止是衣服的问题:
1、国家从不支持不鼓励,改为引导和改造。现在打造一个“华服”的名词(就和「x能x」一样,占用既有物理名词,典型语文能力不过关),企图混淆和模糊概念,一如“中华民族”的塑造一样;
2、没有正当理由消灭,开始掺沙子:
a、吸引路人加入,把汉服运动的民族主义诉求冲淡,变成复古文化、cosplay、商业化;
/*
注:以下是常见的大家以为是汉服运动,实际是cosplay的东西:
官服,包括官僚、帝王和勋贵的各种常服、礼服+朝板、腰牌等;
甲胄和武人服饰+武器、配饰;
仙女妖男,比如什么昭君帽+斗篷、披肩发男子眼神迷离,拿一把什么龙泉宝剑,乱七八糟的;
各种臆造古装,什么魏晋风;
宋之前古装;
胡服等。
*/
b、和各地文旅、文化、演艺活动绑定,搞各种节目,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汉服节目、博物馆互动、短视频、地方“华服”节什么的;
c、其他。
3、汉服几乎成为女性消费的一个细分品类。港台影楼风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借着汉服名义发扬光大,各个景点充斥着穿着各种垃圾的小仙女吃铁板鱿鱼。
因此,上述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汉服运动的原始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一、没有变成事实上的民族服饰,没有社会共识,依然是小众、边缘爱好,汉服礼服在婚丧嫁娶等传统场合依然没有地位(这和国家态度是有高度相关的,毕竟“非天子不议礼”);常服更没有准则和恢复,只是个别女性会日常穿;
二、没有成为完整的现实服装体系,依然维持“古装”的地位。理论上,汉服复兴应该是承接1645年开始继续发展,那么,汉服运动和明之前的服饰,不应该混淆,后者是cosplay,而非民族服装。最多,可以继承和借鉴部分内容(明代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明代人根据唐人画像造出的“唐巾”);此外,很明显,汉服繁荣主要是女性消费,目前基本没有什么比较不错的男装,更惶论礼服。
三、没有继往开来。现在明代服饰复原的相当不错了,基本上承接明朝是没问题了。然后呢?没然后了。你确定你要的是在AI时代继续穿“被体深邃”的大袖子、长下摆的衣服吗?
但是我依然充满乐观,借用辛亥革命的官方评价:
虽然革命不彻底,但是使得观念深入人心。
迄今为止,它们的建设性文化策略没有成功的,所以这次也会失败。
PS:
个人认为,完全复兴了的汉服应该用于:
一、礼仪上:
政、军礼服;
祭祀服,如国家公祭日等;
婚丧服,凤冠霞帔+一品文官服,孝服等;
各级学位袍,如襕杉、深衣等;
公检法等人员开庭用服,如獬豸补子服等。
二、日常上:
公务人员常服,代替现在莫名其妙的“行政夹克”、事实上不用的“中山装”;
国家暴力机器,及其模仿者的号衣,对标现在的“大盖帽套装”;
文化行业人员;
服务行业等。基本对标和服+西装的用途,但范围扩大(因为日本高度西化,所以理论上汉服应用范围可以比和服广)。
居家服饰。不可否认,汉服宽松的特征适合居家休闲。
上述二者形制上,应该减少放量,适应现在工业化、平民化的特色,具体来说,袖子要短,袖口要小,下摆要短。
纹路上,不应该维持贵族社会的等级和花样,其实这一点,宋明士大夫日常服饰已经很现代了,基本是纯色和简单纹样为主。 |
|